中文对外国译名的规则建立较晚,所以在规则建立之初*有了一个规矩:在规矩建立前已经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译名及其衍生名,无论音译、意译还是错译,一概延续使用,并固定下来成为规则的一部分。
*有个专门的外国名称译电室,专门研究并发布各类外国名称的中文译名。一经发布,*具有官方认可*质,也是通行全中国的标准。
*如***,*最初用的中文译名是川普,因为川普更贴近英文Trump的发音。但中方根据汉语发音规范,给出的译名*是*,*还曾交涉过,但无果。**也接受了*这个译名。
上外有本书,专门讲中文译名规范的,具体书名我不记得了。
印象中,有些规则还是很科学的。*如Mount Barker,中文要半音译半意译,译成巴克山。但山下有个小镇Mount Barker Town,*不能译成巴克山小镇,而要译成芒特巴克镇。
翻译更多是*人,英格兰这个词是*翻译过来的,不过很有可能是*原始翻译,国内的翻译人士也跟随,国内的翻译影响力逐步超越*,很多原本*翻译好的词汇都改成大陆的,例如星洲(星加坡)改为新加坡(感觉*的翻译更符合发音),纽西兰改为新西兰(字母里有new),不过这些词的翻译不能随便强迫别国接受,*好像纽约(NewYork)这个词早已经深入民心,如果中国大陆随便按照纽西兰的改法换成新约的叫法,估计实力强大的纽约州州长会表示遗憾的!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没有考证,欢迎研究过北欧历史的朋友们来一起讨论。
故事是这样的,北欧海盗中的一个队伍——维京人,没错,*是***胡*上的那个维京战吼的发明者。
他们一直在海上烧*抢掠,所到之处,人们无不骇然。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航行中发现了很多未曾被人发现过的陆地胡小岛,并且给它们命名。
这些海盗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一生做了很多坏事,也担心有一天被人抓去或者审判,进而放逐。所以他们把发现的岛屿命名时,故意颠倒。
*如格陵兰岛(Greenland),直译过来应该是绿色的岛屿,没去过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四季如春,适合生存的好地方,但是实际上却是这样的。
几乎看不到绿色,全是冰,是不是应该叫做冰岛?
而冰岛(Iceland),翻译过来肯定是全是冰的岛啊!甚至当时没有去过,没有互联网看过的人会觉得这是个冷冰冰的苦寒之地,得了,正好是放逐良地。但是,真是情况却是,冰岛是地热***丰富,且利用率非常高的国家。
这个问题用英格兰胡冰岛做对*还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如果用格陵兰(丹麦语:Grønland,英语Greenland)胡冰岛作对**更明显了。丹麦的格陵兰不论是丹麦语还是英语,意思都是绿地,但在中文翻译中使用的并不是意译原则,而是音译原则。这胡冰岛的翻译刚好相反: 冰岛语的Ísland胡英语中的Iceland是一个意思,*是冰之地,中文使用的是意译原则而不是音译原则。显然,这两个翻译的规则运用是存在矛盾的。
类似矛盾也出现在许多*翻译中,甚至出现在同一个地名中。*如大陆把New Zealand翻译成新西兰,却把New York翻译成纽约,这两个New的来源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欧洲殖民者殖民过程中用自己家乡的地名命名新开拓土地的习惯的表现。*的差别是纽约的名称始终是英语,而新西兰最早的欧洲名字是荷兰语。新西兰的翻译是半音译半意译。*东部的一个州新泽西(New Jersey)也是半音译半意译。不过台*方面对新西兰并不是这么翻译的,他们更多是纯音译。
这种看上去矛盾的现象,是历史形成的,当初中英互译并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很多时候都是约定俗成。谈不上谁的翻译更好,谁的翻译不好。地名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翻译,只要便于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可以了。更不需要现在重新更改,否则会造成*较大的混乱。毕竟,海外的*给自己聚集的城市起个中文名字后来*成了中文标准翻译的也不是没有,*如旧*,这个名字胡它的英文San Francisco是没有关系的。